11/11/2016

君の名は。

1. A-。為了呼應新海誠一作的內容,這篇文章將會是碎片式的點列,而且會頻繁離題。

2. 無論這篇文章以下寫了什麼都好,請大家將這篇文章當成是《你的名字。》一作的推薦文——這亦是一部適合進電影院觀看的好作品。下文亦將會有大量劇透——雖然《你的名字。》是一部就算劇透了也不影響觀賞經驗的作品。此外,我並沒有看過《秒速五公分》以外的新海誠作品。

3. 假若不理會新海誠的大名(或者是《言葉之庭》、《秒五》的往積),《你的名字。》最容易聯想到的作品其實是《Steins gate》配上了文藝腔、日本古典和民俗學。聯想到《Steins Gate》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劇本的概梗可以講是 Steins Gate 改版,是兩個分隔在不同時間線/世界線上的戀人為了相遇,因為愛而拯救彼此的故事——只不過比起解梗,比起科幻故事和收束的世界線,作品顯然更在意戀愛和人際關係之間的描寫。日本古典也不難明白——作品有大量虛構的或者真實的日本民俗學講法,例如說「逢魔之時」(即是黃昏)、民族習俗(口嚼酒)——以致到他們甚至乎將整個彗星、科幻的設定和典故,藏在ムスビ(Musubi,譯作結、繩結)的設定和象徵之下。
4. ムスビ。這既是串聯兩人在三年前相遇的訂情信物,是象徵時空扭曲的典故,亦是將神話與愛情串聯在一起的象徵物。三年前三葉遞出的繩被當成是瀧的護身符,而根據瀧和劇中的設定,結繩即是「時間流動的體現」,是時間扭曲、纏繞而成的產物。作品除了寫下結論,提及到「一直纏線,人與線就會產生感情」,甚至乎將愛情(連接人與人)、神話(「產靈」與及神社本身有關於彗星的預言、甚至乎說三葉的酒杯也是用繩索纏繞)與及時空錯亂(時間的流動、靈魂錯位等等現象——與及酒精、進食的等等「連結」)縫合在一起,便利地將「ムスビ」當成是愛情、科幻和神話的解說。

這也牽引到我認為全作表現得最好的一幕:電影到半之際,瀧抵達神體,喝下三葉的酒,倒下並且與三葉相連,看見一千兩百年前彗星的傳說。瞬間,作畫的上色轉成水彩,男主角沉入水底,而牽引著瀧的線即成為一千兩百年一遇的彗星——生命誕生,三葉的臍帶剪掉(繼續呼應彗星與繩索)、家族史等等被重播,然後線的另一頭有三葉與四葉二人,與及絲帶在神社的上空纏繞。然後我們看見三葉剪掉頭髮、前往東京尋找瀧,將絲帶交給當時還不認識自己的瀧,但最後難逃命運——目睹夢境開始之前象徵著兩人相遇、聯繫的彗星,最後墜下,毀滅整個城鎮。整幕的作畫、上色和配樂除了是極為出色之外,還整合了電影前半段的內容。縱使沒有一萬兩千年的相戀,但本作的愛情卻起碼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因緣。沒人覺得這樣的愛情很浪漫,比再多的「我愛你」或者再多的相思之戀更加有意思嗎??
5. 神話預言或者科幻尚且可以用「ムスビ」解說,但我的問題是,除了「結」這條主線之外的神話設定,似乎都處理得不夠完整。例如說,將神體附近的地方說是「那個世界」,指明「要用你最重要的東西交換」才能離開此處;在三葉身體內的瀧於供奉之際,用了三葉的口嚼酒交換;隨後瀧再前往,卻沒有提出交換品;隨後兩人在神體附近的彗星坑相遇,卻顯然已經忘記此時。(逢魔/)黃昏之時靈魂會與人類相遇,但似乎全部作品出現過那麼多個黃昏的場景,就只有三葉與瀧相遇的一幕,而且似乎還限制在神體附近。不過這些問題並不大。

6. 比起設定的細節問題,大概我最不喜歡的是故事的敘事手法。固然你會有新海誠一貫所有的含蓄,寓情緒於無言和場景描寫,融入在景物描寫、場景、分鏡等等。但,更多的是一面倒砸派式的煽情台詞,而觀眾則好似不斷被填鴨「快感受吧!這超浪漫的。」的看著三葉與瀧二人,在相遇而愕然的別離下大喊「你的名字呢?」;岡田斗司夫說這是一部「傻瓜看了也會哭」的片子,但我覺得這並不是件好事。新海誠沒有目的或者象徵的掏空兩個主角在交換身體時候的記憶。為了維持抒情,三葉甚至乎還得一邊計劃拯救村民,一邊回想瀧的名字,配上激昂的音樂(說好的緊張感呢?)。打從三葉與瀧相遇之後,整段劇情就讓人覺得Corny……

7. 觀眾閱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總不是如一葉阿嬤所講,只要看到三葉和瀧兩人不斷纏線,就會自動覺得三葉和瀧相愛。一如上面所講,後半段太Corny,不夠含蓄而且很趕。倒是喜歡前半段的感覺:戀愛起初之際其實都不是以一種有目的的、有原因的愛,更多是基於好奇、基於失去——例如說,到底那個男生在做什麼?一直以來說了那麼多,但始終沒有看見對方,總覺得有點好奇啊?甚至乎說,為什麼我會對對方如此在意呢?這種發展。直至見面之後,才發現,啊,原來,我還是蠻喜歡這個人的。

8. 「世界快要毀滅了,川普當選總統了,彗星快炸爛整條村了,我們該做什麼?」「傻瓜,當然是先與男朋友相遇,之後再想想怎麼樣說服親戚朋友這個比科幻故事更加科幻的傳說故事。為了讓他們相信,就是要炸爛發電廠,讓整條村的人陷入恐慌,並且與已經反面的老爸爭執一輪,最後才考慮自己怎逃生吧。」

9. 一千兩百年來,彗星依然降落在同一個地點,誤差不夠幾十公里。認真覺得世界各地的航天部門應該向這顆彗星學習。

10. 插曲的應用讓人想起《灰與幻想的格林姆迦爾》,但是用插曲的時機和處理明顯比灰與幻想要好。〈前前前世〉是首實至名歸且貼近作品氣氛的好歌,但我聯想起個人很喜歡(而且應該會很適合)的歌是MISIA的〈銀河〉、與及Salyu 的Name
11. 我寫了新海誠的作畫太美了嗎?新海誠的彗星、城市或者鄉村的風景,仍是美得動人,動人得能隨便剪出一張就能當桌面桌布。風景纖細,湖水、山景等風景畫的上色仍是極有詩意。除此之外,本作亦有大量新海誠式的場景——諸如說,本作其實是九月到秋天的日子,諸多場景都是飄著紅葉,吹著微風,或者是夾雜著雨。但最後卻無緣無故出現了一幕櫻花與一幕踏雪尋他/她。鐵路也是曾經在《秒五》用過多次的題材,這次也當然有一大堆不必要的鐵路場景。諸如月台的人潮,諸如三葉進入瀧的身體並代替瀧上學;諸如瀧乘鐵路去鄉村尋找三葉、三葉在鐵路上與自己不認識的瀧相遇——以致到最後一幕,兩人乘坐相同方向的鐵路,隔著玻璃,彼此辨認出對方的身影。

12. 直至最後,新海誠一貫含蓄且揪心的風格回來了。結局有我們熟悉的新海誠:城市的景色。對未來的想像,不安,與及憧憬——還有對青春的懷緬。不同的是,比起《秒五》那讓人回味的缺憾結局,《你的名字。》的最後以兩名主角相遇告終,可以說是大團圓結局。聞說新海誠在近年結婚,有一個六歲的小孩,我想生活大概就會讓人有這樣的改變吧。

13. 求DVD版。如果有港版,大概會毫不猶豫的買回來然後瘋狂截圖。縱使我寫了太多批評,但整體而言是部有趣的作品——你甚至乎不難體會為何山本寬會說,《你的名字。》是一部具有「作畫力」,在各種小細節堆積而堆積下來而顯得出色的作品:有這麼淒美的作畫和「物量」,再加上一個不壞(就只是講得太白)的故事,其實很難做壞的。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