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2015

有錢就會強大——Crowdfunding

連日來已經有很多人講過crowd funding 這種模式在香港——或者更準確點講,他們討論的是香蕉奶那套只有幾行字然後招募募捐/換物十二萬港幣的Musicbee Crowdfunding 計劃。

早前已經出過文講過Crowd Funding,也就是群眾集資在動畫業界的可行性,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做的是OVA、或者是短篇作品,這種做法是可行的,但長篇作品則不禁懷疑是不是製作組吃飽飯沒事好做;而事實上,在那篇文刊登完了以後,另一部名為Dies Riea 的遊戲也在募款平台上募集三千萬作動畫改編宣傳用途,並且在短短三日之內成功,現今正向六千萬(原定金額雙倍)的目標進發,不禁叫人覺得日本人真的是錢太多,土豪太多,宅真的好有愛……

聊回正題,十二萬港幣的香蕉奶說多其實也不算多;行內人說,香蕉奶做六隻歌的EP,最低限度消費十萬大元,而根據小弟這邊收到的台灣行情其實也差不多,專業範疇最低消費三萬台幣各自做詞曲——也就是一首歌最低消費六萬台幣,折合港幣差不多一萬五千元,未計算Studio、後期製作等等,如果是以專業製作,價錢其實很合理。當然你覺得香蕉奶是專業還是不專業則不是問題。只有對方開價,但沒有人承價十二萬大元的話,這個價值、這套所謂「專業包裝」就不成立——物件的價值是由買賣雙方在買賣的時候共通創造的。沒有市場和適當的環境,標價四千幾萬美金的所謂名畫可能一毛錢也不值;有適當的環境和市場(例如戰爭、飢荒),可能一塊麵包、一塊銀牌可以換到的價值,會比這些所謂的「名畫」要高。

除此之外,有許多人講香蕉奶crowdfunding 這件事其實都不是在討論Crowdfunding,而只是在討論香蕉奶的為人。我們都知道香蕉奶在雨傘革命的評價不一,塑造出一幅文青格,為了夢想而放棄考PCLL,諸如此類都使得一群左翼喜歡香蕉奶,而右翼們則憎惡香蕉奶,認為香蕉奶是借雨傘革命「抽水」、乞食——當然,到底是香蕉奶是借東風還是做抽水馬桶,是「沒能力」還是「不想做」,這就另當別論,反正我又不是香蕉奶的近身侍衛,不會知道香蕉奶的過去——

重點是,他們都沒搞清楚這件事其實和香蕉奶無關,許多人的言談之中也將Crowdfunding 貶低:Crowdfunding 不等於乞錢、也不能與文學援助(恕我不在這裡用「綜援」這個帶有負面色彩的詞,畢竟這不是重點)相提並論;文學援助用公帑,與我用私人資金贊助機構差別當然大——最起碼我沒資格去管其他人怎用錢,但我有充分的資格去管政府怎用我的錢。且CrowdFunding 不等於乞食;要講的話,Crowdfunding 還不如說是象徵式入股和象徵式參與。

Crowd Funding 的原意,其實是一群人用錢去贊助一些原本不成事、因為缺乏開發資金而不成立的計劃,而且一般都是獨立製作人、或者是沒有金主做背景的公司募集資金,比如說著名的獨立遊戲 Five Nights At Freddy’s 的作者Scott Cawthon 就在做FNaF 之前在平台上集資(順帶一提,他募集到的資金是 $0),又或者是台灣的FlyingV 上各種企劃(例如最近賣廣告在噗浪上小有名氣的月之潮、上年筆者很喜歡的獨立樂隊二手廁紙Usedtissue 與他們的作品〈電気女王〉、台灣政治圈的割闌尾計劃);且,無論資金是多至百萬,還是小至千元台幣的個人資助計劃,大致上都有幾個特點:

1. 清楚列明計劃是什麼、如何執行、執行方法、預計時限、籌款目標、預算表,而且有很多時候都是建基於已經有部分成品、Demo、PV、實際方法才會募資。

2. 對Backers(也就是付錢的人們)會有定期的匯報計劃(例如早前提及過的,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容許出資者參與計劃、或者是因應支援金額而先行報告),交代Project 進度,從而令出資者與創作者能互動,甚至乎出資越多,匯報的層面、頻率就越頻繁。

3. 除非是很大規模的出資計劃(例如上面提及過的動畫製作),否則一般都是獨立製作人、同人、小眾、或者是弱勢方、缺乏資本的新公司在這些平台上申請資助(例如台灣的精工小子、上面提及過的月之潮、做雨港基隆的這種新公司、或者是Clannad 在Kickstarter 上的募資)。

因為Crowdfunding 本身手續麻煩,且要安排種種奇怪的獎勵(例如說遊戲公司與資助者共進晚餐、精品售賣、奇怪包裝),Crowd Funding 其實一點也不討好。與其說是乞食,倒不如說這種人是自討苦吃——可能搞完一大堆獎勵、做完音樂之後,賺到的錢還不如去7-11 做夜更兼職一樣多,當中又可能有很大部分沒得賺,流到別人的口袋。然而香蕉奶之所以被人稱作為「乞食」、甚至乎被人挑戰、引戰的原因很簡單,只要我們按照這三個特點來看就不難明白:

1. 香蕉奶的確是有部分成品和Demo 做好,但論完成度卻遠遠不及許多已經做完,只是等發行實體專輯的獨立樂隊;而且,最重要的計劃書沒詳細,MusicBee 的頁面上就只有香蕉奶的一大堆矯情對白和空洞的Demo 和形容詞,沒有實際方法、成效、時限、目標、預算、風險評估,尤其是獎勵欄最有趣:表演如何、多長,這些先不講,就用最簡單的圖文集EP一本:那本圖文集是什麼模樣的?多少頁?會不會是非賣品?是不是限量發售?有什麼內容?會不會只是香蕉奶自拍五十張香蕉奶圖、拿去彩色列印釘裝就叫做「圖文集EP」?

話說得如此空洞,沒有真憑實據,又不討論如何匯報過程(留意整頁募資就只有空洞的一句「集資成功後兩個月」),我作為消費者,要如何信任這十二萬、這筆錢不是等同於扔入大海,或者是香蕉奶拿去賣香蕉奶,而不是用來改善錄音質素?正因為這點,才會有很多人覺得香蕉奶和乞食無分別,因為他們根本掌握不到這筆錢會怎用,以投資者、贊助人的身份去看,這筆錢就和扔進大海沒分別——或者扔進大海會好一點,最起碼你還會聽到「咚」一聲和入水聲,看見濺起的水花。但是給一個非親非故,也沒見過一面的人,就連入水的一刻也看不見,還有機會會石沉大海——好似外國也有一堆籌到了幾十萬、百萬美金的計劃,最終失敗告終,或者是被揭發是一場詐騙,而作為募資的人,自然要有這樣的責任,去說服他的出資者(此計劃的)可行性。

當然,假若有人真的被勸到,這也是香蕉奶的本領,但別人要怎麼樣用錢,就不是我能管的事情。

2. 香蕉奶沒講過匯報計劃,也沒在頁面上寫任何關於匯報未來進度的進展,或者是留下聯絡方法;而且,最重要的問題是,MusicBee 的發問欄限制給出資者,變相讓許多在旁邊好奇、不知道香蕉奶怎達成企劃,想要贊助但又不敢贊助的人沒手段發問。

事實上,發問權限不限制於出資者,根本是常識。關掉訪客發問的權利,等同於截斷一大堆可能的資助者,尤其是關於需要實體運送的貨物(例如 $250 的香蕉奶、那本圖文集EP、環保袋)更需要發問,先問及運送過程和送運地點,才可以知道要不要贊助。

3. 香蕉奶是弱勢方無誤——最起碼,在財政上,他的確是初出茅廬的獨立歌手,但同平台募資的歌手有什麼是獨立歌手嗎?類似的問題早已經有人批評過,這邊不贅。

還有第四點:平台

4. 根據上述周博賢的文章和Musicbee 的網站,MusicBee 抽成15% 手續費。台灣的FlyingV、外國的 Kickstarter 等網站的規定是抽成5%~8%,其中有一部分是給銀行的手續費,而這個比例之所以顯得比較低,是因為這些網站是在無論募資成功失敗都會收取手續費,反之MusicBee 是建基於「不成功不收費」的前提下,相比之下其實不算很高,但這就延伸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音樂人和一般人資助音樂人,苦了一群音樂人去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表演、產品,讓一般人去「監察」自己喜歡的歌手,付了一筆錢但音樂人卻不能實收這筆錢,而要受制於平台等等——至於平台則在一邊吃花生等收錢,或執行退款和回收手續,所以贏家是誰?

香蕉奶一邊說夢想,一邊攤開雙手和大家說錢,所以香蕉奶那句對白很應該改成沒錢沒夢,有錢就會強大——可是,在這些募款平台下,強大的,到底是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