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2013

你是樂評

我常在思考各種和這個部落格有關的問題,好比說是新的文章的點子,各種創意想法,不幸的是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在浴室裡面做的——連帶一些我對於博客的反省,例如樂評,都是在廁所裡面做的。所以我今天走進浴室,一邊思考The Knife和James Blake的兩張新專輯要打多少分的時候,我又想到了一個好的問題。

觸發這個問題的,其實是因為The Knife早前發布的大碟Shaking The Habitual的一首曲子,Fracking Fluid Injection。這是一首長九分鐘的雜音錄,錄音的過程是用弓彈奏一個放在盒子裡面的床墊的彈簧和錦瑟——他媽的我真的不知道為啥我會聽這些東西——想當然耳,樂評不斷稱讚這首九分鐘長只有他們才會理解的雜音奇怪錄,而我一方面因為這首曲子和我放屁的聲音很相似,而產生聯想,另一方面這也讓我在想,到底什麼是樂評?

我又想起了早前有國內樂評家提及過的「唯唱功論」。萬般皆下品,唯有唱功高——想當然耳,只要略微有讀過樂評、寫過樂評的人,也不會同意這番說話,但要說樂評其實就是技巧的評核,也沒錯——最起碼,樂評的其中一部分,的確是技巧的評核。好比說音準,唱功,彈奏技巧等等,全部都是可以評價,有客觀標準的部分。音準這些可以量度、唱功這些可以比較高低音、彈奏技巧只要找個專家來驗證就沒問題了。這是樂評的一小部分,也是其中一個樂評審核的範疇。

可是,若然單純說唱功就是一切,那肯定會被裱——事關歌詞、編曲因此而完全被無視;例如說我們能否單純因為Bjork 唱歌沒有音準、Radiohead 的唱像是夢囈、Bon Iver 的唱沒有高音、而James Blake的嗓子有夠情深和滄桑味,所以就說James Blake比Pitchfork拿十分的Kid A和OK Computer要好?這當然不行,事關音樂本來就不單純是看唱功的。更重要的是,假如一首曲子沒有唱的段落——例如說電子音樂類的,我們該如何判斷電子音樂是否好歌?所以是電子音樂沒有唱和人聲,就注定是爛歌嗎?這總不成道理。

於是,為了填補這個空隙,傳統的樂評就會藉此而出現。傳統的樂評比較的方向,比上面這派所謂的「唯唱功論」要全面的多:他們不僅談唱功,也談編曲,談後期製作,談鋪排,談唱片歌詞,更有上面的手法和內容分析——這群人不僅會談唱功,更會如上面談及The Knife的大碟一樣,聊到了製作的手法。這些也就是你在PitchforkBITETONE雜誌、TheNeedleDropTiny Mix Tapes會看見的樂評。

然而,無論是中外樂評也好,眾多樂評總會陷入一個問題,而拒人與千里之外,那就是樂評們喜歡自說自話。聆聽音樂、接納音樂和享受音樂的過程,向來是一個帶有私密性的行為,就如性、如進食一樣,僅僅有用家能體會到當下接納音樂的感覺,就算你看著女優在AV裡面一副很High 的樣子,你也無法完全體會到當下的那種感覺;好的評論者懂得將這些私密的感覺,轉化成實際的文字拿出來形容,但更多時候會陷於自說自話,猶如吹水的過程。

稍微容易的,還可以拿出有一定客觀性的歌詞作賞析,以分析歌詞的文學性、獨特性而讚揚歌詞寫得好。然而,一旦曲子沒有歌詞,企圖去製造一種氛圍,樂評人要解釋的就不僅是到底大碟製造了什麼氛圍,更要解釋的是這種氛圍到底是好,還是壞,好比說Burial的名作Untrue善於製造黑暗的氛圍,借這種黑暗的氛圍而包圍聆聽者,讓聽眾以為自己在深宵的街道上。樂評人可能會覺得,Dubstep/2-Step Garage/Dark Ambient可以製造出那麼完善的氛圍,是其他Dubstep大碟沒辦法做到的;可是觀眾可能根本不會欣賞這種氛圍,只會覺得聽完大碟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只會覺得樂評寫那麼多,只是在爽歪歪,做文青。這大概就是樂評和普通人的分別了。

同樣地,寫歌詞賞析,或者是任何文藝賞析,其實都有著類似的問題,而這又回到了上面提及的問題了:或者筆者聽見的Fracking Fluid Injection是一群噪音,聽完以後會被老媽打屁股,樂評聽見的不是噪音,而是噪音背後所花的心思。這讓筆者想起早前聽Lou Reed和Metallica的一張大碟LULU(也就是上面這條片)——這張LULU名副其實將聽眾當成是LULU,但奇怪的是竟然沒什麼人為他們買賬,肯將他們的噪音加以分析和讚揚。或許樂評也只是人,你也不需要學會八級樂理、會三項樂器,還會做音樂,聽過幾千百張的經典音樂,每天都在讀Pitchfork 和Popmatters 才會寫樂評:要寫樂評,其實也沒那麼難——只需要你能為你在聽音樂的時候所產生的感覺作出解釋,說說你到底有沒有被感動,那你就是樂評了。


ps: 買個小廣告,撇除那幾首長曲之外,The Knife 的新碟其實蠻好聽的,曲子也很有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聽。w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